历史开讲
如果把春秋时代比作一首悠扬的歌曲,那么诸侯争霸无疑是这首歌中最激昂的主旋律。而在这场争霸的高潮部分,晋楚之间的斗争尤为精彩,成为那个时代最引人注目的焦点。
从公元前632年的晋楚城濮之战开始,到公元前506年吴国攻入楚都郢城的战争结束,晋楚争霸持续了整整一百多年,旷日持久,硝烟弥漫。
著名历史学家杨伯峻先生在《春秋左传注》中曾言:“一部春秋史就是晋、楚两国史,而晋、楚两国史就是一部春秋史。”可见这两国争霸之重要性。
然而,这场绵延已久的争霸真正宣告结束,是靠一位绝顶聪明的君主——晋悼公的智慧。听从大臣智罃的策划,晋悼公施展了一计“ 三驾疲楚”,巧妙地消耗了楚国的国力,令楚国从此失去与晋国抗衡的实力。
这套策略后来被历史上的许多军事家效仿,比如诸葛亮的北伐、范仲淹的退辽之策等,甚至在近现代的英美战争战略中也能看到其影子。他们如同晋国一般,采取高频率、低强度的骚扰战术,再配合系统性的围困和堵截,最终在对方疲于应付时抓住机会,给予致命打击,成功瓦解了某超级大国。
时至今日,某大国口口声声说要“竞赢”中国,却不愿挑起直接冲突。而其对中国的全方位遏制与打压策略,充满了“三驾疲楚”的意味,令人不得不提高警惕。
展开剩余85%---
公元前643年,春秋第一任霸主齐桓公驾崩。
齐桓公去世后,诸侯群雄失去了统一的领导,整个中原陷入一片混乱,形势动荡不安。
谁来重新主导并重建新的国际秩序呢?楚国开始蠢蠢欲动。齐桓公晚年时,楚成王已野心勃勃,准备向北扩张,迫使陈、蔡、曹、卫、宋等邻国屈服于楚国强大的军事实力之下。
楚国的步步紧逼,自然让中原的另一大强国晋国感到极度不满。两国之间的紧张局势迅速升级,终于擦枪走火。
公元前632年,晋楚两军在城濮展开激战。此役晋军最终获胜,标志着晋楚百年争霸的序幕正式拉开。
在晋楚的13场直接交锋中,晋国以11胜2败占据绝对优势,但晋国内部矛盾重重,持续的消耗战对晋国来说也不是长久之计。
晋国敢轻易再挑起决战吗?
---
公元前575年的鄢陵之战,是晋楚争霸期间最后一次集中主力的大规模战役。晋军在这场战役中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。
战后不久,新晋君主晋悼公开始深思:如何才能结束这场旷日持久的争霸,使楚国彻底失去翻盘的机会?他召集大臣们展开了一场头脑风暴。
首先,尽量避免无谓的决战。
因为决战风险极大,胜率不高,且一旦失败损失惨重,晋国必须审慎选择战机。
而此时,一场决战的阴影已经笼罩在中原,地点正是战略要地郑国。
郑国地理位置极为重要,处于中原咽喉。若楚国掌控郑国,便能轻易向中原腹地发起进攻,令晋国难以防范。
攻打郑国必然激起楚国援军,可能引发更大规模的战争。
晋国将领中行偃主张趁胜追击,一鼓作气全力围攻郑国。他认为这是围点打援的绝佳时机,只要围困郑国引出楚军救援,晋军可利用伏击获得大捷,彻底击溃楚军。
不过,对晋国来说,这一战风险巨大,原因主要有两点:
一是晋楚齐秦四强之间保持着微妙的力量平衡,任何一方贸然破坏这平衡都会遭到其他诸侯的联合攻击。晋国多次击败楚国后,齐秦两国纷纷联手牵制晋国。比如城濮之战后秦国脱离晋秦联盟,转而与楚国结盟,齐国也暗中联合楚国进攻晋国。鄢陵之战让晋国损失惨重,再打决战,很可能被齐秦两国趁虚而入,风险极大。
二是晋国内部动荡不安,君位频繁更替,权臣纷争不断,政治局势日趋分裂,内耗严重。晋悼公若轻率开战,很可能导致国家早早瓦解。
综上,晋悼公决定尽量避免与楚国正面爆发大规模决战。
---
其次,是深谙敌情的荀罃出场。
荀罃,晋国名门荀氏的后代,其父荀首也是晋军名将。
公元前597年邲之战,荀罃随父上阵。面对楚军强势攻势,晋军崩溃,荀罃被楚军俘虏。
荀首则抓住机会俘虏楚公子榖臣,并射杀楚将连尹襄老,为之后的交换俘虏打下基础。
荀罃在楚国被囚禁长达九年,直到楚庄王去世三年后,楚共王同意用楚公子縠臣和连尹襄老的遗骨交换荀罃,荀罃才得以回国。
回国前,荀罃与楚共王谈判,面对楚王的威逼利诱,他坚定表态即使再战,也绝不退缩,誓死效忠晋国。
九年囚徒生涯让他对楚国内部状况了如指掌。回国后,他因刚直不阿受晋悼公器重,成为晋军主将。
荀罃提出晋楚战斗迟迟无法终结的根本原因,是因为楚国地域辽阔,人口众多,“惟楚有才”,战略纵深极大,回血能力强大。
即使楚国遭受重创,只要休养生息便能快速恢复元气,令晋军难以彻底击败。
而且历史上,周昭王曾因讨伐楚国被拖死,宗周六师几乎全军覆没,可见强攻楚国的代价之巨大。
但楚国也存在弱点:
第一,楚军战斗力虽强,但远不及晋军锐利;
第二,楚国虽然回血快,但恢复速度依然有限。
于是,荀罃设计了“ 三驾疲楚”的策略。
---
“ 三驾疲楚”的核心思想是避免激烈的正面冲突,而是持续保持高频率低强度的骚扰和进攻,令楚国疲于奔命,消耗其补给和恢复能力。
荀罃主张:“聪明人靠智慧取胜,愚笨人靠蛮力拼杀。盲目决战只会自取灭亡,应当最大限度避免战争。”
他提出了具体实施方案:
一、不断进攻
荀罃建议先与郑国结盟,引诱楚国发动进攻,然后晋军分为三路轮流攻击,长期消耗楚军。
这一策略利用楚国疆域辽阔、防线绵长的弱点,使楚军不得不分散兵力应对,从而大大增加其疲劳。
同时,楚国内部执政官员众多且矛盾重重,指挥系统混乱,难以形成合力,晋军通过轮番进攻不断制造混乱和消耗。
二、包围式侵扰
在初战获得成功后,晋国进一步扩大战略范围,联合被楚国欺压的周边诸侯国共同攻楚。
这些诸侯国在楚国强盛时被迫臣服,但一旦楚国衰弱,便纷纷反叛,纷纷联合晋国对楚国发起多面包围。
公元前506年,晋国率领19个诸侯联军攻破楚国的楚方城,直入楚境,楚国陷入前所未有的危机。
三、降维打击
楚国东邻吴国。吴国起源于周朝封赏,文化尊重周天子,与楚国的
发布于:天津市股票杠杆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