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们为什么总盯着仁爱礁上那艘破军舰不放?有不少人都好奇,这么多年过去了,一艘生了锈的二战老船,说是军事威胁显得有些夸张,怎么全网、新闻、朋友圈里还是时不时冒出来它的消息?其实背后的原因,比大家想象的复杂、棘手,也更让人后怕。
回头看看这段历史,九十年代末,菲律宾趁着中美关系紧张,把一艘已经快报废的马德雷山号坦克登陆舰直接开到仁爱礁,硬生生搁浅在咱们自家海域。这一搁就是二十多年。最初的“临时停留”,变成了菲律宾不断借机拖延、食言,结果这艘破船成了仁爱礁的定居物。现在放眼望去,船锈斑斑、破烂不堪,但菲律宾从来没打算真的拖走它,反而加固修补,还派人长期驻守。
其实,如果仁爱礁只是个不起眼的小礁石,这些争议压根儿轮不到大家这么上心。可现实情况是,仁爱礁的位置恰好卡在了南海的咽喉。这个地方据地图显示,离菲律宾的巴拉望岛只有105海里,却处在我国“九段线”划定范围内。如果这里被菲律宾借机扩大实际控制,对于中国的海权战略、能源安全、贸易运输通道都有直接威胁。南海这片水域不仅资源丰富,还是咱们进出太平洋的必经之路,仁爱礁的位置太过关键,别说船,就连一颗石头都不容忽视。这个深层次的国家利益,是为什么我们始终关注仁爱礁动态的原因之一。
话说回来,菲律宾怎么就稳住了这个“临时据点”呢?其实他们这几年在国际场合特别会“打牌”。比如2016年的南海仲裁案,菲律宾借着马德雷山号,向联合国等机构反复提出所谓“实控依据”,还利用美方的支持,在岛礁主权争议里拼命塑造自己是“受欺压小国”的形象。话题热度一上来,国际舆论就更容易对中国不利。最近这两年,仁爱礁补给事件频繁爆发甚至有人故意制造擦枪走火的冲突,菲律宾媒体和外交人员第一时间把事件推向全球,给中国贴上“欺负弱国”的标签。配合美国和西方国家的各种议程,在话语权上难度倍增。
其实我们每天说着这艘船要拖走、要拆除,可真到实际操作的时候,难度比电影里的救援行动大多了。你看,想硬生生拖走这艘旧军舰,海上施工环境极为复杂,一点动静就可能引发正面冲突。尤其美方时不时出手干预,甚至有舰船巡逻,也不排除直接“护航”菲律宾。真要开动重型拖船或者工程船,一旦发生军事摩擦,局势就完全不可控了。这样一来,不只是风险高,还很容易被外界扣上“破坏地区稳定”的帽子。更讽刺的是,如果这艘船在拖离或拆除中出现大量燃油和重金属泄漏,污染南海的海域,受害最大的可能就是中国。到时环保组织和国际社会又要找中国算账。
有些人提出,不理它,让它慢慢解体,不就好了?还真不是这么简单。现在船上的钢板腐蚀得厉害,内部的管路、设备长期高温暴晒,要是遇到台风季节突然大面积崩裂,后果就是不少燃料和重金属直接流进海里。而且,这艘船上长期驻守士兵和随船补给,乱丢生活垃圾,废油废液随手倾倒,已经让仁爱礁附近的珊瑚死了一大片。这不是说说而已,几年前国内外环境研究机构都做过现场监测,报告里明确提到仁爱礁周边海域珊瑚覆盖率骤降近40%,龟类、鱼类种群数量锐减,海水里重金属指标远超标准。整个小型生态链眼看就垮掉了,这种影响不仅仅是一个礁石,还牵扯到南海渔业、数百万渔民的生计。
更让人头疼的是,这个环境问题变成了政治难题。中国真要“无视”这艘船的烂尾,等它自己碎掉,其实已经必须承担污染责任和风险;如果强硬拖走,西方和美方炒作又把矛头指向中国,军舰事件舆论一波接一波,无论怎么做,都是两难。就连专家看到这些调查数据都感到焦虑。如果继续让局势耗着,对于南海生态和我国战略利益无疑是持续消耗。实际情况是,目前的确没有一刀切的解决办法,哪怕有技术手段,也挡不住美方和菲方的政治博弈,随时会有突发事件。而巨大的生态风险如果再拖延,仁爱礁上的生命也许用不了多久就要“清场”。
眼下,放在我们面前的不是“拖不拖走”的简单工程问题,而是仁爱礁背后多重博弈的现实困境。既要权衡国际影响,又要为南海生态负责,还得守住自家边界,哪个环节出错,后果都很难承受。其实,这个问题已经不是一国利益那么简单,而是在南海这片关键海域里,如何用智慧和耐心守住我们自己的根本。当然,从长远来看,我们需要不断提升海权能力和环境保护水平,也更需要把南海的主权话语权掌握在自己手里。
有时候人们总觉得一艘破船无关紧要,只有亲眼看见它让海水变黑、让大片珊瑚死去,才体会到它带来的心烦和焦虑。仁爱礁的破船,可不仅仅是中国人的伤脑筋,它关乎整个南海的生态和未来。
(免责声明)文章描述过程、图片都来源于网络,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,无低俗等不良引导。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,请及时联系我们,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!如有事件存疑部分,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。
股票杠杆交易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